成语:置之死地而后生
拼音 zhì zhī sǐ dì ér hòu shēng
解释 原指作战把军队布置在无法退却、只有战死的境地,兵士就会奋勇前进,杀敌取胜。后比喻事先断绝退路,就能下决心,取得成功。
出处 《孙子·九地》:“投之亡地而后存,陷之死地然后生。”
例子 若我不先发制人,终必为人所制,~,等死耳,不如速发难。 孙中山《训练革命军人之演讲》
语法 作宾语、定语、分句;用于军事或决策
故事 西汉时期,刘邦派大将韩信和张耳率军攻打赵国,赵王刘歇和大将陈余率20万大军在井陉口迎战。陈余不听谋士李左车的建议,与韩信硬拼,韩信故意置之死地而后生在河边列阵,士兵们背水一战,越战越勇,然后派兵轻取赵军大营,杀死陈余,活捉刘歇
典故
《孙子.九地》:“投之亡地然后存,陷之死地然后生。”
置,安放;生,生存。
把人放在不拼命决战,就会死亡的境地,人才能奋勇杀敌,战而求生。
后因以“置之死地而后生”用作把人放在拼命决战的困境,才能奋勇抗争的典故。
宋.罗大经《鹤林玉露.补遗》:“若论兵法,则置之死地生矣。项羽救赵,既渡,沉船破甑,持三日粮,示士必死无还心,故能破秦。”
近义词 背水一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