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:救灾恤邻
拼音 jiù zāi xù lín
解释 恤:救济。解救百姓的灾难,解除周围邻国的祸患。后表示邻国或邻居间互相帮助的义务。
出处 《左传•僖公十三年》:“天灾流行,国家代有。救灾恤邻,道也。行道,有福。”
例子 明公英名盖世,仁义为怀,湘鄂壤地相接,~,古人所许,何乃自馁若是? 蔡东藩、许廑父《民国通俗演义》第一百二十五回
语法 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
典故
《左传.僖公十三年》:“晋荐饥(荐,数,重,一再;荐饥,禾麦连年不收),使乞籴于秦。秦伯谓子桑(公孙枝,字子桑,为秦大夫。秦伯,即秦穆公):‘与诸乎?’对曰:‘重施而报,君将何求?重施而不报,其民必携(叛离);携而讨焉,无众,必败。’谓百里:‘与诸乎?’对曰:‘天灾流行,国家代有。救灾恤邻,道也。行道有福。’……秦于是乎输粟于晋。”
春秋时,晋国灾荒连年,向秦请求购粮。
秦穆公向大夫子桑和百里奚征求意见,子桑与百里奚虽都主张救灾输粟,然动机目的不同。
子桑旨在“侵邻”,百里奚却意在“恤邻”。
一恶一善,十分鲜明。
后因以“救灾恤邻”表示邻国之间,竭诚相助。
明.李贽《焚书.杂述.寒灯小话》:“今得人钱财,视同粪土,岂为谋王图霸,用之以结客乎?拟救灾恤患,而激于义之不能以己也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