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:三不知
拼音 sān bù zhī
解释 原意是对事情的开头、经过和结局不清楚。后指装糊涂。也引申为意料不到或很突然。
出处 《左传•哀公二十七年》:“君子之谋也,始、衷、终皆举之,而后入焉;今我三不知而入之,不亦难乎?”
例子 桂娘一定在里头,只作~,冯将进去,见他时再作道理。 明·凌濛初《二刻拍案惊奇》卷三
语法 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口语
《左传.哀公二十七年》:“晋荀瑶(即智襄子)帅师伐郑,次(军队次宿)于桐丘(今河南扶沟县西二十里)。郑驷弘请救于齐……中行文子(即荀寅,又称荀文子,此时正在齐国)告成子(即陈成子,名恒)曰:‘有自晋师告寅者,将为轻车千乘以压齐师之门,则可尽也(可尽歼齐军)。’成子曰:‘寡君命恒曰:“无及(攻击,打击)寡,无畏众”。
虽过千乘,敢辟(同避)之乎?将以子之命告寡君。
’文子曰:‘吾乃今知所以亡(文子自恨不知敌情)。
君子之谋也,始、衷(同中)、终皆举(谋虑)之,而后入焉(入,指入言于上)。
今我三不知而入之,不亦难乎!’”
荀文子认为,谋划一件事情,应当对于事情的全面情况有所了解,考虑到始、中、终三变,然后才能提出建议,付诸实行。
如果对事情的原尾并不了解,就不能无知妄说,轻率地去提出自己的意见。
从晋军中听到的消息并不全面,因此不同意报告齐王。
后以“一问三不知”用为俗语,泛指本无所知或故作不知。
《红楼梦》第五十五回:“不干己事不张口,一问摇头三不知。”在小说或戏曲中,有时“三不知”作“突然”解。
《醒世姻缘》二五:“正好好的,三不知又变坏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