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:风马牛
拼音 fēng mǎ niú
解释 风:放逸,走失。指齐楚两地相离甚远,马牛不会走失至对方地界。后用以比喻事物之间毫不相干。同“风马牛不相及”。
出处 唐·段成式《酉阳杂俎·盗侠》:“唐责之:‘某与公风马牛耳,不意盱眙相遇,实慕君子,何至驺卒不若也。’”
例子
至于释迦牟尼,可更与文艺界风马牛了。
★鲁迅《热风·反对含泪的批评家》
语法 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;用于不相干的事
典故
《左传.僖公四年》:“四年春(公元前656年),齐侯(指齐桓公)以诸侯之师侵蔡。蔡溃,遂伐楚。楚子(指楚成王)使与师言曰:‘君处北海(泛指极北方),寡人处南海(泛指极南方),风马牛不相及也,不虞君之涉吾地也,何故?’”
春秋时,齐桓公率诸侯的军队攻打蔡国,蔡军溃败,他又去攻打楚国。
楚子派人对齐桓公说:“你在北海,我在南海,真和放牧马和牛,牝牡不能相诱相逐是一个道理,素不相干,今日悍然犯境,究竟是何道理。”
后以“风马牛不相及”比喻事物之间毫不相干。
宋.陆游《天气作雪戏作》诗:“八十又过二,与人风马牛。”
近义词 风马牛不相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