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:北门学士
拼音 běi mén xué shì
解释 唐高宗 时,弘文馆直学士 刘祎之 、著作郎 元万顷 等,时奉诏于翰林院草制,密令参决,以分宰相之权。 唐 制,官衙都在宫城之南,院在 银台 之北, 刘 元 等人不经南门,而于北门出入,时人因谓之“北门学士”。参阅《旧唐书·刘祎之传》、 宋
典故
御用文人的别称。
出自唐高宗与武后事迹。
唐高宗(628-683年),即李治,字为善,小字雉奴。
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。
649-683年在位。
武后事迹参见“垂帘听政”条。
史载,显庆五年(660年)后,高宗因患风眩头重,把政事交由武后处理。
上元年间武后遂召集刘祎(huì辉)之、元万顷、范履冰、苗神客、周思茂、胡楚宾等名儒共同议撰禁中,撰《列女传》、《臣轨》、《百僚新戒》、《乐书》等千余篇。
后又密令他们参决时政以分宰相之权。
由于这些人出入宫廷都不经过南衙,而是直接经由北门,因此被时人称为“北门学士”。
【出典】:《新唐书》卷117《刘祎之传》4250-4251页:“上元中,与元万顷等偕召入禁中,论次新书凡千余篇。高宗又密与参决时政,以分宰相权,时谓‘北门学士’。”
【例句】:陈寅恪《王观堂先生輓词》:“南斋侍从欲自沈,北门学士邀同从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