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:德高望重
拼音 dé gāo wàng zhòng
解释 德:品德;望:声望。道德高尚,名望很大。
出处 《晋书·简文三子传》:“元显因讽礼官下仪,称已德隆望重,既录百揆,内外群僚皆应尽敬。”
例子 龚师傅德高望重,既有主张,自然力量不小。(《续孽海花》第四十回)
语法 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称颂老人
歇后语 选了尺码又挑斤头
故事 北宋时期出身贫寒的读书人富弼26岁踏上仕途,竭尽全力为朝廷尽忠。他始终以朝廷及百姓的利益为重,先后担任仁宗、英宗、神宗三朝宰相,在处理外交、边防及赈济灾民方面取得显著成就,司马光称颂他为“三世辅臣,德高望重。”
典故
道德高,声望重。
多用以称颂年高而有道德名望的人。
巴金《春》九:“乐山先生是一个德高望重的长者。”亦作“德深望重”。
南朝.宋明帝《下庐江王祎诏》:“公若德深望重,宜膺大统;朕初平暴乱,岂敢当璧!”亦作“德隆望重”。
《晋书.司马元显传》:“元显因讽礼官下议,称己德隆望重,既录百揆,内外群僚皆应尽敬。”亦作“德尊望重”。
《东周列国志》七五回:“吾主以令尹德尊望重,故令某等献上良马,以备驱驰之用。”亦作“德隆望尊”。
明.宋濂《送东阳马生序》:“先达德隆望尊,门人弟子填其室,未尝稍降辞色。”
反义词 无名鼠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