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:丁公凿井
拼音 dīng gōng záo jǐng
解释 比喻传来传去而失真。
出处 汉·王充《论衡·书虚》:“俗传言曰,丁公凿井,得一人于井中。夫人生于人,非生于土也。”
例子 ~的成语典故也就是穿井得人的典故。
语法 作宾语、定语;比喻语言传来传去而失真
故事 春秋时期,宋国人丁某在自家院子里开凿一口水井,由于他本人参与凿井加上采用新的方法,从而节省一个劳动力,他事后对别人说:“吾穿井得一人”,别人没有明白他的意思,传来传去,都以为他从井中挖出一人
典故
战国末吕不韦等编《吕氏春秋.察传》:宋之丁氏家无井,而出溉汲,常一人居外。
及其家穿井,告人曰:‘吾穿井得一人。
’有闻而传之者,曰:‘丁氏穿井得一人。
’国人道之,闻之于宋君。
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,丁氏对曰:‘得一人之使,非得一人于井中也。
’求能(原注疑为“闻”)之若此,不若无闻也。
”
古时候,一个姓丁的人在自家院中打了一口井,他觉得这样一来,洗涤和取水不需专用一个人了,等于得到一个人的帮助。
后有人传话说丁家打井得到了一个人。
后因以“丁公凿井”比喻以讹传讹,或主观主义凭空解释,把事情搞得颠倒悖谬。
汉.王充《论衡.书虚篇》:“俗传言曰:‘丁公凿井得一人于井中。’夫人生于人,非生于土也。穿土凿井,无为得人。”
近义词 穿井得人